自律神經失調對身心的影響

相信「自律神經失調」是個大家非常耳熟能詳的名詞了,舉凡失眠、心悸、胸悶、頭痛頭暈、耳鳴、腸躁…..各種奇奇怪怪的症狀,醫生可能會跟你說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一般而言我們對自律神經失調比較熟悉的通常都是生理的症狀。

身體與心理互為影響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縝密的循環系統,只要有一個地方失去了平衡,就有可能是一連串的全體失衡。我們都知道身心是互為影響的,身體只要不舒服,心情也好不到哪裡去,長期的情緒不穩定,當然也會影響生理的健康。舉個簡單的例子,焦慮的人多半呼吸短淺、急促、心跳比較快,這就是情緒的失調在生理的呈現。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原本很平穩,刻意地讓自己呼吸加快,呼吸就會變得比較短淺,在急促的呼吸下,心跳可能就會加快,即便沒發生什麼事情,他的情緒可能也會從原先的平穩,變得開始有些緊張焦慮,這就是身心互為影響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感興趣的人可以實驗一下。

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迴路

在過去的醫學界認為,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主要是交感神經系統跟副交感神經系統,他們彼此之間的運作因為壓力反應而失去了平衡,稱為自律神經失調。1994年,Stephen Porges博士發表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從早期我們所熟知的交感神經跟副交感神經的二分法,又將副交感神經中的迷走神經按照身體的生理解剖劃分,再細分為腹側迷走神經分支與背側迷走神經分支。太複雜的學理就不多說了,我們可以簡單地把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迴路定義如下:

一、交感神經鏈:在一般壓力狀態下,交感神經會被激活,進入戰或逃的反應。

二、副交感神經鏈:

A.背側迷走神經分支:在極大的壓力或恐懼下,原始迷走神經系統(無髓鞘)會被激活,進入昏倒、癱瘓、解離等反應。

B.腹側迷走神經分支:在放鬆沒有生存威脅的情況下,高級迷走神經系統(有髓鞘)會被激活,進入到放鬆、睡眠、飲食、社交、親密等狀態。

剛才提及我們的身心系統是互為影響的,自律神經失調不但影響生理,也會影響心理。

神經系統的情緒調節機制

從神經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太高的交感神經激動能量,如果長時間不釋放,在心理層面上就會容易不耐煩、易怒、緊張、焦慮、害怕、恐懼,時間久了神經系統失去了應有的自我調節彈性,在身心科的診斷上常會被診斷為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等。

焦慮是現代人普遍的情緒困擾,我還是要強調焦慮是正常情緒,焦慮不等於焦慮症,憂鬱也不等於憂鬱症,焦慮、憂鬱跟快樂一樣平等,都叫做正常情緒,一個人一直很快樂也不見得一定是好事,因為他就有可能缺乏危機意識。被稱之為「焦慮症」、「憂鬱症」的前提是這個人長期情緒失衡,失去了原有的自我調節機制,才能被下這個診斷,一般人憂鬱、焦慮幾天都是正常的,因為情緒是有週期的,會慢慢自己再調節回來。

如果你周圍有焦慮的人,其實多少可以看出他們的情緒週期,焦慮久了就會開始進入憂鬱狀態,當交感神經的激動能量過高,一直平靜不下來,人的自動保護機制就會啟動,過高的激動能量會凍結在神經系統中,人開始進入解離不去感覺的狀態,因爲實在是太多了已無法負荷,神經系統開始進入由背側迷走神經分支主導。在這種情況下情緒反應會出現憂鬱、麻木無感、失去動力、無望感、減少社交等狀態,人在背側迷走神經主導下的運作,在身心科的診斷最常出現的就是憂鬱症。我覺得有個比喻可以幫助理解,就像是手機快沒電,就會開始啟動低耗能模式一樣,使用最小的電力去維持運作不斷電。

憂鬱的神經生理機制其實就是要讓人休息,因為前半段的焦慮已經消耗太多的能量了,所有對外的活動都會讓人覺得勉強,像是社交、應酬、面試….,這些需要能量的對外活動,在背側迷走神經運作下,都會顯得特別勉強,因此失敗機率特別高,這也就是憂鬱的人常常沒完沒了的自責、覺得自己能力很差,其實不是能力很差,而是快沒電了心力不足,失敗或出錯的機率本來就會比較高,只是在這狀態久了,這個現象不斷被增強,就會形成「憂鬱的神經迴路」。

憂鬱的神經生理機制,其實是有個很正向的功能,就是要人學會真正的休養生息。

人在焦慮時注意力習慣向外,因為交感神經啟動時,人本能上會對危險威脅特別敏感,視野也會狹隘的聚焦在感覺威脅的人事物上,因此頭腦總是停不下來,生存機制裡的戰或逃一直被啟動,因此你會發現焦慮的人常常神經緊張、容易跟人吵架,他們總是有解決不完的問題,因為他們的注意力一直在沒有解決好的問題上,他們習慣於「問題必須解決了才會解脫」,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會一直盯著問題看,問題不解決心裡就放不下,「焦慮的神經迴路」也就這樣形成了,就像是老鼠一直在老鼠籠裡跑滾輪,怎麼跑都還是在那個滾輪裡沒有盡頭,時間久了不憂鬱也很難。

而憂鬱的正向價值,就是要人開始學習把注意力向內,當一個人的注意力開始向內自我覺察,心也就會平靜下來,原先焦慮不停的神經迴路就有可能被改變。剛才提到憂鬱是進入到背側迷走神經的情緒反應,過高的激動能量無法釋放,凍結在神經系統中,因此,當一個人的能量提升活力恢復了,也就是逐漸擺脫憂鬱狀態時,原先凍結的激動能量會開始解凍被活化,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他會回到本來的慣性反應,焦慮的神經迴路再次在下意識背景裡運作,原先焦慮的神經迴路如果一直沒被改變,一段時間後,他又要開始憂鬱了。

創傷的神經迴路

不斷重複循環的自動化反應,我們稱之為神經迴路,想停止卻無法停止的慣性反應,有的時後也跟創傷有關,創傷有創傷的神經迴路,例如上癮行為,是一種頭腦明明知道應該停止,卻下意識地停不下來,雖可以壓抑一段時間,但之後就又會報復性地回到「最舒適的慣性反應」,於是上癮行為就這樣被增強,創傷的神經迴路也就一直被強化與更鞏固。舉例來說,如果創傷的能量沒有被療癒,創傷迴路只要沒有變化,一個抽菸成癮的人,他或許真的成功戒煙了,但他就開始喝酒了,他戒酒了,然後就可能開始依賴藥物,因為原本的創傷神經迴路沒有被改變,他必須要有個物質可以依賴才覺得舒適。

調節我們的自律神經

回到先前提到的神經系統定義,其實不難發現,「腹側迷走神經分支」的運作下,人是最感覺到放鬆與舒適的。關於神經系統的調節,其實最安全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提昇我們的腹側迷走神經,一旦腹側迷走神經主導,過高的交感神經激動能量就可以被釋放而下降;在腹側迷走神經運作下,背側迷走神經的低能量也會在一個有支持的狀態裡,不會往更憂鬱、更解離方向繼續發展,這就是為什麼人在低潮時,對於他人的接納、同理,感覺到特別的溫暖,即便問題也沒有解決,但因為被理解了而感覺到自己被懂、原來我並不孤單的感覺。想多瞭解腹側迷走神經的調節,可以參考「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第一位提出『多重迷走神經論』的大師之作!」這本書,書中有更多詳細的介紹。

先前介紹自律神經的運作,有三條神經迴路:交感神經鏈、副交感背側迷走神經分支、副交感腹側迷走神經分支,這三條截然不同的神經迴路路徑,每一條迴路分別有相對應的情緒狀態。雖然剛才提到提升腹側迷走神經的運作,非常有助於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不代表其他兩個都是有害的。人是需要交感神經的動能才有動力運作,而靈性的開啟,也常常是發生在背側迷走神經的憂鬱狀態下,人開始學會把能量向內自我觀照,而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覺察與頓悟。

三條神經迴路分別有著不同的功能,而要保持在最佳運作狀態,就是學會維持神經系統的平衡,不得不讚嘆造物主對人體機制設計之精細,我們的確需要好好的正確理解,對自己這套系統的使用說明書。

👉我要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