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生命動能顱薦療法的認識

一直都有想寫一篇關於「生命動能顱薦療法」的文章,但遲遲無法下筆,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寫起,關於BCST,這個生命動能頭薦骨療法所包含的領域實在太廣了。

我的液態體初體驗

首先,在學生命動能顱薦療法之前,我完全沒有聽過「液態體」這個詞,但上過課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很久以前就已經有體會過自己的液態體了。

幾年前我剛學SE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時候,常常自己練習做身體追蹤,由於我喜歡閉著眼睛進行,所以雖然在做身體追蹤,但其實也跟冥想的感覺有點像,因為我每次都是要處理自己的議題時做身體追蹤,等於是我自己幫自己進行SE治療。記得有一次我在做身體追蹤時,進入到一種深度冥想的狀態,有個困擾我幾十年的議題,在那一次真的有種解脫的感覺,我的心感到無比的平靜,從來沒有過的自由感油然而生。

那算是我第一次靠自己進入到深度冥想的狀態吧,然後我有種好像一直待在游泳池裡的感覺一樣,結束後那種感覺仍一直持續著,連走路時都有種腳浮浮的、失去重力感,好像不認真走路的話,身體就要像水母飄會飄起來一樣,我那兩天一直都有在水裡走路的律動感,常常覺得自己在晃,這種不真實感,我大約維持了一兩天。

在那次經驗後,我只要靜定下來,就常常會出現這種晃動,認真感覺的話還可以感覺到從薦骨處往上延伸,脊椎有種逆時針或順時針旋轉的感覺,剛開始我還以為是地震,但周圍都沒有人覺得,我開始對自己會進入到種狀態感到好奇。

開始進入BCST課程後,我終於知道我那種不真實的體感是怎麼回事了,那就是頭薦骨療法中一直提到的「液態體」,我在那個時候感覺到的晃動感,其實就是感受到自己的液態體在搖晃。

BCST的相關概念介紹

這就要開始簡單的介紹一下學理的部分了,本篇是一個初學者對理論的認知,僅提供我個人對生命動能顱薦療法的粗淺認識,也許學成之後,內容又會豐富更多。

自癒力一直都在我們的原始設計裡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身體有70%是水分,除了血液、體液以及身體的細胞間質,都是由液體組成。在我們形成生命的起源,當我們還是顆受精卵時,我們就是一整個液體組成的細胞,這個充滿液體的最初狀態,是我們生命最原始的狀態。

所以頭薦骨治療中,會一直提到胚胎時期,由於這部分我只有在讀書會時自修看過「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這本書,僅知道身體的筋膜,其實就是由胚胎裡的細胞間質逐漸形成發展出來的,整個生命形成的過程,我們的身體就是一種從液態身體逐漸發展出成固態身體的過程。

我們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有著硬硬的頭顱,而是當我們還在胚胎期,我們還泡在液體泡泡那個時期,在某個時機點開始(大約是第14天),有一股力量稱之為「中線」,這股中線力量讓我們這顆受精卵細胞開始由一整個液體分成一半,有一半向內捲起,開始形塑我們身體內部的空間,向內捲起的第一個支點,形成了我們的心臟。

我們的身體由這液態的間質開始發展,從液體開始發展成接近固態質感的筋膜也開始形成,我們的身體就是由一層又一層的筋膜組成的,身體的每一個組織、器官,離不開這一層一層的細胞間質,我們的整個心臟其實就是個筋膜結締組織,骨頭也視為是一層一層硬的骨膜逐漸發展形成,這一層一層的筋膜,由液態發展到固態,不同的硬度形成身體不同的組織。有人比喻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俄羅斯娃娃一樣,我們現在的身體就是這一層層的筋膜組成,由小到大,漸漸發展形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而生命動能學其實是要我們可以去認出我們身體的原始設計或生命藍圖,這個原始設計是我們身體形態和功能的基礎,也是我們健康的原初脈絡,這個原初脈絡將貫穿我們的整個生命,不斷地把我們整個系統朝向健康跟連貫性在定位著。

也就是說生命動能顱薦療法的執行師,就是在探詢身體裡的健康,也就是身體裡的自癒力,在感知這個身體的原初脈絡,在原始設計裡去發現健康,從感知液態體中去進行療癒工作。

「原初呼吸」-生命力的展現

大家都知道我們是透過肺部在呼吸,當我們還是胚胎時,其實也是有呼吸的,但這個呼吸不是真的呼吸,而是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著我們的生命持續發展著,稱之為「原初呼吸」,這一區塊是整個生命動能顱薦療法裡面,感覺最具靈性色彩的部分了。

這股力量被稱之為「生命氣息」,被形容為一股意圖要去形成與創造的力量,當生命的氣息來到了身體,於是形成生命,而生命在身體的呈現,就是「原初呼吸」。

過去發現這股推動力的這些整骨醫學的醫生們,不知該如解釋這個現象,於是開始有了「生命動能」這個詞的出現。

但這個概念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其實也沒那麼稀奇,我想很多文化、部落裡的傳統信仰都會有各自類似的說法。

創世記二章七節告訴我們,「神用地上的塵土塑造人,將生命之氣吹在他鼻孔裏,人就成了活的魂。」這裏的「將生命之氣吹在他鼻孔裏」,那股「生命之氣」,其實就是過去這些整骨醫生們想要去解釋的力量,也就是「生命氣息」。

我們是整體的一部分

如果了解瑜伽的話,應該對「合一」這詞並不陌生,的確,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整個地球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有過打坐或靜定經驗的人,一定有經驗過「沒有邊際」是什麼感覺,那就是一種我們融入於整體的感覺,我與整體,沒有分別的合一境界。

當我們的感知可以超越身體,不被物質的身體所限制,在我們靜定時,感知的是一種能量狀態,在能量狀態中,邊際界線感是沒有那麼清楚的,當我們的意識不被身體所限制時,我們能接收到的資源可以是難以想像的廣大。

先前提到我們的身體約有70%的水份,而整個地球約70%是海洋,不難理解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跟地球是同頻的,「根植於大地」、「接地氣」這些話並不是沒有理由的,當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是這地球的一部分,那裡真的有著更大的資源能協助我們的健康,前提是我們要有能力可以跟這個更大的場域接上線,當我們不受限於身體,就有著更大的可能性,銜接來自更大場域的資源。

治療師的功能角色

治療師本身能向內走的多深,也決定引領案主進入到多深狀態的能力,在靜定的無意識中,鏡像神經機制會讓案主開始模仿治療師的靜定狀態,而所有的療癒,就是在這靜止的靜定狀態中,我們的系統依據自己的原初脈絡、原始設計,讓身體的自癒力去完成我們生命藍圖中可被形塑的健康。

而生命動能顱薦療法的治療師,就是在靜定的過程中扮演中介的角色,銜接案主與這更大場域連結的角色。

這裡指的場域,可以是治療室,可以是大自然,可以是更大的場域,可以是宇宙,可以是量子場。在那個大過於身體的場域裡,有著更多的資源,也有著更大的療癒可能性。

適用與不適用族群

BCST生命動能顱薦療法在瑞士是有保險給付的,在歐洲國家被定位為一種替代性療法,提升恢復身體的自癒能力,對任何醫療的介入都是有助益的。原則上沒有不適合的對象,我有朋友因為自己小孩有感覺統合的問題,自己學了幫小孩治療,在課堂上也聽到不少多年腦傷、腦震盪的案例也都有從這療法得到幫助。

但須留意在某些特定醫療情況下不應使用:如顱內壓增高、在腦部或顱骨受傷後立即施行、動脈瘤、中風,都要先經過專業執行師謹慎評估。

結語

如果前面寫得太文言看不懂也沒關係,白話一點的說,如果把身體的自癒力比喻為手機電力,治療師比喻為手機電線,所連結的場域就是插座。手機快沒電時,就像是已經衰老退化或生病的身體,當自癒力比較弱時,在身體層面上不管再怎麼治療,成效還是很有限的。而快沒電的手機如果插上電線連結插座,當源源不斷的電力進來,身體的自癒能力也會因為有新的能量注入而得到提升,健康的能力也會增加。

我用這過程來比喻生命動能顱薦療法,這樣應該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