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常常讓人有一種錯覺,好像兩個人好好相處在一起,那就是愛了。但現實生活中,其實也還滿常看到兩個好人生活在一起,關係也維持的看起來都不錯,平時也不吵架,但這樣的互動卻沒有讓他們的愛隨著時間加深,反而消磨遞減。不吵架的關係,雖然維持了關係的和諧,卻犧牲了彼此間的連結,可惜這樣的互動只能讓愛越來越淡,關係越來越遙遠。
愛別人之前,先懂的愛自己
時間久了,不能衝突的關係,漸漸變成沒有愛的關係。
當一個人不允許自己生氣,他都不夠愛自己了,習慣漠視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憤怒,對自己如此的不友善,還能夠有多少空間真的去接納另一半的缺點?他要愛對方之前,首先得要先學會愛自己的功課,公平的看待自己所有的感受,允許自己可以生氣,對自己所有感覺接納跟仁慈,那就是愛。
每一段關係剛開始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都是在刻意表現,講表演似乎有點難聽,但的確或多或少都是一種刻意的表現,我們都想把最好的樣子拿出來,展現給對方看,希望在對方的眼中我就是如此的美好,換句話說,那並不是全部的自己。「蜜月期」之所以是短暫現象,因為一開始大家都是把自己最好的展現出來,在愛的荷爾蒙催發下讓人有種你濃我濃的緊密連結感,誰不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同青睞呢?只是時間長了,粉紅泡泡也會回到正常現實,真實的樣貌可能真的會變得很寫實,粉紅泡泡消失後突然解析度也跟著變高了,看的太清楚有時的確也讓人難以接受。於是過去都可以接受的,很奇怪就是怎麼看都不順眼,原來以前這樣的美好,並不一定會一直持續。時間長了,感覺會變,感覺變了,想法也會跟著不一樣,我們得要開始面對關係裡彼此都不那麼願意去看見的部分,於是我們在關係裡會有不安、有恐懼、有衝突、有抗拒,常常思考著我們的付出有沒有回報,自己是不是吃虧,這些都是關係裡的算計,然而這些看似不美好的樣貌,那才是我們多數人實際在關係裡的樣子。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雖然內容不一定一樣,但一樣都很難唸。
先接納自己才有空間接納別人
在關係中,我們需要學習會用真實的樣貌去跟另一個人相處,也要學習愛自己真正的樣子,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用真實的自己,去面對另一個人,也需要學習去愛另一個人真正的樣貌。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容器一樣,當我們對自己可以如實的接納,不帶評價的去容納本來的自己,很奇妙的是,以前看對方那些不順眼的地方,突然變得沒有那麼討厭跟難以忍受了,當我們學會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騰出了空間去接納另一個人的不完美,不需要費力的去說服自己,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那容量去接納另一個人。愛,不是來自於頭腦的說服,而是來自於心的包容與領悟。
所以,沒有什麼叫做「對」或「不對」的關係,因為只要是人生活在一起,本來就一定會有相處的問題,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愛你自己,用自己真實的樣貌,對另一個人打開自己的心,心與心的交流,就是愛的連結。
於是,有的人非常渴望「靈魂伴侶」,覺得遇到人生中的靈魂伴侶才會幸福,某種程度而言其實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靈魂伴侶或許真的存在,但如果在現在的關係中感覺不幸福,並不是因為你沒有遇見靈魂伴侶,更常見的情況是人不想面對現有關係裡的問題責任,於是靈魂伴侶變成一種逃避式的幻想,好像自己的另一半如果是靈魂伴侶的話,就不會有問題一樣,於是靈魂伴侶變成像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因為現實中沒有問題的關係,本來就不存在。
在真實生活裡,每段關係都有每段關係的問題,並沒有所謂的「完美的關係」。
「完美的關係」本來就不存在,但「對的關係」仍是有可能的,如果我們用對的方式,面對了我們關係之間的問題,彼此間的連結感會讓人打從心裡的明白,這就是一種對的感覺。
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我們跟另一個人的距離,其實也是我們跟真實自我的距離,我們跟另一半的關係如何,其實也反映著我們跟社交面具下的自己關係如何。關係議題之所以難,是因為「愛」的本質跟我們頭腦「想的」不一樣,不是用頭腦的認知可以思考出來的,「愛」需要靠的是「心」的感受,而心就是我們對最真實狀態的感悟。當一個人可以跟自己的心有真實的連結,就好像學會了另一種可以跟對方溝通的語言,我們開始懂的如何可以跟另一個人的心產生連結。
關係中最美的,是兩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如實的接納自己,如實的接納了對方,心與心有真實的連結,這就是愛。